
制版技術的發展
發布時間:06-30 作者:小華 來源:深華印材 查看: 次
制版顧名思義是為印刷工序制做印刷用版。由于傳統上把印刷分為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 版印刷和孔版印刷,自然,制版也就分為平版制版、凸版制版、凹版制版和孔版制版。這四 種制版的前工序照相、分色、過網(凹版除外)其工藝技術大同小異,然而,由于印刷機結構 不同,印版的版型不同,版材不同,以致在印版的制做上四種工藝卻大相逕庭了。
一、凸版制版技術的變遷
凸版印刷中最古老的要數中國的雕刻木版印刷。這在前章節中已有敘述。本節的凸版制版主 要指近代印刷以來的鉛印凸版、照相制做銅鋅版及感光樹脂凸版。
1.凸鉛版
最初的凸版印刷,印版是由鉛活字、鉛空、鉛條等組成,把它放置在印版平臺上,緊固后進 行印刷。這就是活字版印刷。這種印版耐印力只有一二萬印,以后如需重印還得重新排版。
如果印量大,或者以后多次重印,重復排版就不合算了。特別是凸版輪轉印刷機,印版滾筒 是圓的,活字版根本無法裝機。由于這些原因,人們找到了從活字版上打制紙型,再用紙型 澆鑄鉛版的復制印版的凸版制版法。
首先用很薄的紙型紙一張張地鋪在活字版上,然后用毛刷拍打,使紙面填充活字 版字面的低凹處,從而復制出活字版的凹字版面。在這樣的紙型上澆鑄化鉛,就得到同活字 版字面完全相同的澆鉛版。
活字字身高23.44毫米,一臺對開平臺印刷機裝滿活字版,其重量達100多公斤,版臺上附加 這么大重量,作平面往復運動,巨大的運動慣性,使印刷速度很難提高。使用澆鉛版,首先 可以大大減輕版臺的重量,有利于機器的安全快速運轉;其次鉛版是一個整體,印刷時不再 有掉字、散版之虞;其三是鉛版可以彎曲作成弧形在輪轉印刷機上印刷。
五十年代初是人工打制紙型,不但勞動強度大,且打出的紙型品質也不很好。1956年,上海 新 華印刷廠研制成功自動打紙型機。以后不少書刊印刷廠對打紙型機進行改進逐步完善。用機 器打制紙型,減輕了人員的勞動強度。
印刷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要求印版還要再薄些、輕些。八十年代初,恰逢北京市印刷一廠從 日本 帶回了薄鉛版的版樣。1981年,北京市出版事業管理局,在北京市印刷一廠召開現場會,介 紹制做和使用薄鉛版的技術。這次現場會以后,薄鉛版制版印刷工藝很快在各地書刊印刷廠 推廣使用。薄鉛版不僅重量輕,而且裝版容易、快速,提高了印刷品質和生產效率。
2.感光樹脂版的起落
感光樹脂版在國外六十年代就出現了。這種新的版材是利用光化學的方法,把人工合成的具 有感光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制做凸版,與照相排字配合,取代鉛活字和銅鋅版。這是一種新 的凸版制版工藝。
鑒于七十年代在推行照相排字時,書刊印刷廠使用的都還是凸版印刷機,既想應用先進的照 相排字,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凸版印刷機,于是人們普遍看中了感光樹脂版。用這種材料制 成的凸印版,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鉛、鋅、銅等有色金屬,而且比金屬版更輕更薄。
七十年代開始,在北京、廣東等地一些印刷廠率先開始試制感光樹脂版(包括尼龍版)。使用 效果證明,無論在制版工藝上,還是在使用性能上,感光樹脂版確實比活字版、澆鉛版和銅 鋅版要好。
1974年9月,國家出版局在北京召開了凸印新版材技術革新經驗交流會,有14個省、直轄市 、自 治區的代表出席。會議肯定了用感光樹脂版代替鉛版的方向。這次會議之后,感光樹脂版的 研制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許多印刷廠里被列為科研項目。于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印 刷界又 出現了一陣″感光樹脂版熱″。到八十年代初,這項研究活動的″熱勁″才低落下來,書刊 印刷的制版仍然沒有擺脫″鉛與火″的技術。
感光樹脂版技術的興起和退落給人們什么啟示呢? 1978年11月國家出版局委托中國印刷物資 公司和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在江蘇無錫召開了凸版印刷新版材座談會。會議認為,全 國各地感光樹脂版的研制工作,一直處于自發和分散狀態,沒有分工,缺乏統一規劃,大家 都在低水平上做著重復的試驗,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
像感光樹脂版這種工業用高分子化合物的版材,屬于高新技術,光靠印刷廠搞技術革新是不 夠的。只有加強規劃,投入一定高水平的科研力量,建立專業生產版材的工廠,組織工業化 生產,才能以它的低成本、高質量把″鉛與火″的落后技術取而代之。
在這以后,感光樹脂版在報紙印刷中還有少量使用,直到1993年隨著報紙印刷完全平印化以 后,感光樹脂版才隨報紙凸版印刷的消失而逐漸減少。
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既在情理之中″,但有時″又出人意料之外″。當初感光樹脂版的研制 ,初 衷是為凸版印刷解決替換鉛版的新版材,然而最終凸版印刷還是被平印取代了。可是九十年 代以來,隨著柔性版印刷的興起,感光樹脂版在柔性版印刷機上,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3.銅鋅版無粉腐蝕制版法
歷來的凸版制版分文字排版和圖像照相制銅鋅版(銅版適宜做過網的連續調原稿;鋅版則做 一般線條原稿)兩條工藝路線。五十年代制做銅鋅版,也是先照相制出陰像底片,用陰像底 片 在涂布了明膠重鉻酸銨感光膠的銅或鋅版上進行曝光(俗稱曬版),然后做腐蝕處理。銅版用 三氯化鐵溶液腐蝕;鋅版用硝酸和鹽酸溶液腐蝕。為了保護凸出的圖文側面不再被腐蝕,在 腐蝕過程中在版面上滾墨、撒紅粉、烘烤再腐蝕,這種操作要反覆做三至四遍,才能達到必 要的腐蝕深度。這是一種落后的手工操作的制版方法,做出印版的品質也不高。
六十年代初,北京印刷研究所從國外引進了不撒紅粉的一次腐蝕法,又稱無粉腐蝕法。該所 還 研制出了無粉腐蝕的添加劑。為了推廣這項新的工藝技術,中國印刷物資公司分別組織廣州 鋅片廠、上海有色合金廠生產微晶鋅版材,由營口機械廠生產無粉腐蝕機。七十年代,無粉 腐蝕制銅鋅版法很快在印刷廠普遍推廣,完全取代了落后的撒紅粉腐蝕法。
二、平版制版技術的發展
40多年來,隨著平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平版制版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它經歷了五十 年代的石版、蛋白版、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平凹版、多層金屬版和八十年代以來的預涂感光版 (PS版)。
1.石印版
平印是從石印發展過來的。石印制版最初叫″繪石″。那是制版人員用脂肪性物質直接把圖 文描繪在石版面上。后來進步到用轉寫法,制版人員把含有脂肪性轉寫墨的圖文先附著在漿 糊紙上,再在壓力作用下,把漿糊紙上的轉寫墨轉印到石版上,制成石印版。石頭很重,既 不便于操作,也不便于使用機器。其次,這種石版材料系天然大理石經研磨加工而成,其來 源有限。
由于石版的這些缺點,五十年代不少印刷廠逐步改用經研磨砂目的鋅皮版代替石版。印版本 身 輕便多了,不過制版原理與制石版相同,也有稱這種印版為粉漿版。粉漿轉寫墨轉印時在壓 力作用下,要向外擴展,使圖文變粗,因此,這種版只能適用一些較粗的線條、文字的印刷 。
2.珂羅版制版工藝
在平版制版的家族里,還有一個資歷很老,用量雖小,但頗具特色的一種版型,即珂羅版。說它資歷老,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就已在歐洲問世,1907年商務印書館正式建立了珂羅版 車間。說它用量小,是因為珂羅版印刷品的產量在整個平印產品里是微乎其微的。但它頗具 特色。它不用過網可以復制連續調原稿。
珂羅版也屬于照相制版,其工藝過程是:用10毫米厚的玻璃板作版基,上面涂布重鉻酸銨明 膠感光溶液,烘干后同陰像連續調底片密合曝光。用水顯影。由于底片上的階調是連續變化 的,感光膠膜接受的曝光量也隨之連續變化,感光膠膜感光后的硬化程度也就發生了相應變 化。陰片上光量通過多的地方,膠膜硬化皺紋吸墨能力強,斥水能力弱,印刷墨層厚,呈 深色調;光量通過少的地方,膠膜硬化皺紋吸墨能力弱,吸水能力強,印刷墨層薄,呈淺色 調。沒有受光的地方,不產生硬化皺紋,完全親水,不吸收油墨。珂羅版不用加網,照樣也 能印出明暗層次具有暉染效果的連續調圖像來,這正是珂羅版印刷獨具魅力之所在,這也是 其他印刷方法做不到的。
珂羅版的圖文是建立在不同硬化程度膠膜基礎之上的,印刷過程中,在水的不斷浸潤下,圖 文區域的皺紋會逐漸失去親墨能力或者脫落。所以珂羅版的印數很低,一般在500印左右。雖然圖像印刷很精美,耐印力太低,印出產品一致性差,大大限制了它的應用范圍。
五十年代上海印刷業公私合營后,將珂羅版印刷廠一部分遷往北京,上海保留一部分劃歸上 海 印刷公司試驗室。遷北京的這一部分并到故宮博物院印刷廠,后改名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幾 十年以來,珂羅版技術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規模也沒有發展,但以它獨特的連續調復制效 果,證明它的生存價值,使它成為印刷百花園中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3.蛋白版
蛋白版的感光膠是用重鉻酸銨同蛋白膠配制而成的,故得此名。由于蛋白版制作工藝簡單, 成本低,又可以上平印機印刷,是五十年代較為流行的平印版型。
蛋白版的制版工藝是: 把蛋白粉溶解在水里(如果買不到蛋白粉,用雞蛋清也可以),加氨水,加重鉻酸銨溶液,配 制成蛋白感光液。把蛋白感光液涂布到經研磨粗化的鋅皮版上,烘干,讓感光膠與陰像底片 密 合,曝光,擦顯影墨,在清水下沖洗顯影。未感光部位的蛋白膠溶于水被沖走,露出鋅版面 ;感光的圖文部位生成固化的蛋白膠膜顯出圖文,擦阿拉伯樹膠溶液后即可上機印刷。
蛋白版的制做雖然方便,但也有缺點,一是蛋白版用陰片曬版不便于觀察;二是過網陰片 階調損失大;三是蛋白版耐印力低,一般5000印左 右,少則一二千印,不宜印長版活。
4.平凹版
印刷專家柳溥慶于五十年代在北京人民印刷廠推廣使用平凹版。五十年代后期,北京印刷技 術研 究所推出″一干一濕″兩翻陽圖平凹版新工藝。與蛋白版相比,照相階段可少一次陰片。
平凹版的感光膠是用重鉻酸銨與阿拉伯樹膠配制而成。由于阿拉伯樹膠需要進口,七十年代 以后,逐漸改用國產聚乙烯醇代替阿拉伯樹膠。
工藝過程是:在經粗化的鋅皮版面上涂布感光膠,用陽像底片密合曝光,清水沖洗顯影。圖 文區域未感光,顯影時感光膠被溶解露出金屬;空白區域的感光膠由于感光硬化顯影后仍留 在空白區域形成硬化感光 保護膜。用三氯化鐵溶液對露出的圖文區域輕微腐蝕一下,使其凹下5~10微米,立即沖洗 干凈 ,吹干后擦基漆和顯影墨,在圖文區域稍微凹下的金屬面上附著一層牢固的抗水性好的親墨 漆層。最后再除去空白區域硬化的感光膠,擦上阿拉伯樹膠,即可上機印刷。
與蛋白版相比,平凹版不僅圖文區域凹下,墨層厚實,傳墨性好而且耐印力也高,大約是蛋 白版的5~10倍。
對于像鈔票、圖書等發行量大的印刷品,當然希望印版耐印力越高越好。為此北京新華印刷 廠、北京人民印刷廠等大型印刷廠,在平凹版基礎上,還使用多層金屬版。就制版工藝來說 ,這種多層金屬版也屬平凹版,不同的是多層金屬版的版基是由鐵、銅、鉻,或銅、鉻多層 金屬構成。不管是兩層或三層,其表面層是鉻,鉻層下面是銅。
制版工藝是:在鉻層面上涂布同平凹版相同的感光膠,陽片曝光、顯影,用鹽酸溶液腐蝕掉 鉻層,使圖文區域露出銅層。擦上顯影墨后,除去空白區域硬化感光膠,擦上阿拉伯樹膠, 即可上機印刷。
多層金屬版的特點就在于,圖文區域是建立在親油性好的金屬銅上;空白區域建立在親水性 好的鉻上。所以多層金屬版的圖文區域、空白區域水墨平衡性能穩定,耐印力也高,可達10 0~200萬印,是平凹版的10多倍。
5.預涂感光版(PS版)
從蛋白版到平凹版,到多層金屬版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幾種制版技術,涂布的感光 膠 都含有重鉻酸鹽,鉻是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不宜與人體長期接觸。其次,這種感光膠只能 隨用隨配,不能長期保存,使用時受環境溫濕度影響較大,無法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
七十年代中期,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首先研制成功陽片預涂感光版(即PS版)。這是將人 工 合成的高分子感光聚合物涂布到預先經過表面粗化處理的鋁版基上,烘干后包裝備用。預涂 版的感光性能可以長期貯存不受影響,這樣就可以實現在版材工廠預先集中批量生產,隨時 供應印刷廠使用。
預涂版的制版工藝是:把陽像底片同預涂版的感光膠面密合,曝光。在光的作用下,版面空 白區域的感光樹脂發生光分解反應,生成可溶于鹼水的有機酸,圖文區域沒有感光,仍然是 親油的,構成圖文基礎。顯影、沖洗、烘干、擦阿拉伯樹膠,上墨后即可上機印刷。
預涂版的制版工藝比平凹版簡單,使用方便。它的印刷圖文是以未感光的高分子樹指為基礎 ,親墨性好,耐印力比平凹版高。如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耐印力,可經220℃高溫烘烤,使 圖文區域的感光樹脂分子進一步發生交聯,生成網狀結構,徹底失去感光性,以增強成膜性 和親油性。經烘烤過的預涂版耐印力可提高到30萬印以上。
1977年北京市印刷二廠應用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開始批量生產單張涂布的PS 版,經印刷廠使用,普遍反映較好。八十年代初上海、 陜西、四川、廣東等地也開始生產預涂版。以后又有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化工部第二 膠片廠等幾條預涂版鋁卷連續涂布線投入生產。九十年代以后,隨著預涂版大量供應,沿用 了30多年的平凹版終于被先進的預涂版所取代。
三、凹版制版技術的變遷
凹版制版分雕刻凹版和照相腐蝕凹版(又稱影寫凹版)兩大類。在雕刻凹版中,雕刻方法又可 分手工雕刻、機械雕刻和電子雕刻幾種。
1.手工雕刻凹版
手工雕刻凹版,與其說它是印刷工業生產中的一種制版技術,不如說它是制版工藝過程中藝 術的再創作。雕刻凹版不用網屏過網,在于雕刻人員具有一定藝術修養,操刀自如的手工功 夫, 他們能巧秒地運用手中的刻刀以其嫻熟地刀法,運用點線、深淺、粗細、疏密、曲直的變化 ,而再現原稿的神韻。因為它完全是手工的藝術創作,就連雕刻師本人以同樣原稿刻出兩塊 鋼版,也不可能做到毫無二致。一塊手工雕刻原版,是不可能再被照樣仿刻出來的。正因為 它的這個特點,手工雕刻才被用于有價證券或證照的防偽制版印刷,在一般印刷廠里,是見 不到的。
2.機械雕刻凹版
在有價證券或證照的印面上,除了手工雕刻的人物風景等圖像外,還有大量的花紋、圖案 、底紋等裝飾性畫面,這些圖案手工雕刻是做不出來的,得使用機械雕刻。本世紀初,1909 年清政府度支部印刷局從美國引進的″萬能雕刻機″,就是這類機械雕刻工具。雕刻師只要 把原稿圖案的有關參數預先在機械上設定好,雕刻機以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帶動刀具和機 器作復雜的曲線運動,即刻出圖形復雜造型美觀的圖案來。
雕刻機械可以在金屬版上直接雕刻,也可以在涂布上臘的金屬鋼版上雕刻,把刻有花紋的鋼 版作母 版,經淬火變硬后把花紋過版壓制到軟版上,再經淬火、壓制,最后制出同機械雕刻花紋完 全一樣的金屬凹印版上機印刷。
用于雕刻花紋圖案的機械,除了萬能雕刻機以外,還有劃線雕刻機,浮雕雕刻機等。在凹版 制 做中,往往是幾種雕刻方法并用,各顯其長,用機械雕刻的花紋襯托裝飾手工雕刻的人物、 風景,使畫面美觀和諧,更具防偽能力。
3.照相腐蝕凹版(影寫版)
手工雕刻凹版雖然也能印刷人物、風景等畫面,但它畢竟是以點和線的組合來表現的,特別 是 對于連續調彩色原稿的復制,它就無能為力了。照相腐蝕凹版的特長就在于它能以腐蝕網坑 深淺的不同反映出原稿連續調明暗的變化。即使彩色連續調原稿,經照相分色后也能進行彩 色復制。
照相腐蝕凹版的制做工藝:
(1)先利用照相分色法制取原稿連續調分色陽片。
(2)曬制碳素紙。在專用碳素紙基上涂布一層含有氧化鐵的明膠溶液,干后貯存備用,這就是碳素紙。用時將 明膠紙浸入重鉻 酸鉀溶液,待重鉻酸鉀滲透到明膠層內部后,膠層就具有感光性能,人們稱這一操作叫敏化 處理。在暗室涼干后,同凹版網屏密合第一次曝光,目的是把網屏的十字透明網線曬印到碳 素紙面上,形成感光硬化的十字網線。網屏上不透明的方孔在碳素紙上則成一個一個被十字 網線分離開的未感光的網點。
拿陽片連續調底片與碳素紙密合,進行第二次曝光。由于第一次曝光時十字線部位已經曝 光硬化了,第二次曝光主要是在第一次未曝光的分離的網點上進行。還由于原版上的陰暗階 調連續變化,透光強弱不等,所以第二次曝光后網點上明膠層的感光硬化的程度也強弱不同 。原版上亮調部位,透光多,網點感光強,明膠層硬化度高;原版上暗調部位,透光少,網 點 感光弱,明膠層硬化度低。總之,對應原版上明暗不同變化,經二次曝光之后在碳素紙明膠 層上已產生與之對應的硬化程度不同的網點。
(3)碳素紙過版。照相腐蝕凹印版大多是鍍銅滾筒式的。過版前清潔銅滾筒表面,然后將二次曝光的碳素紙膠 膜面對銅面緊緊裹在銅滾筒上,從背面潤濕紙基,使膠膜膨脹。經壓力作用后,在溫水中小 心揭下紙基,明膠膜脫離紙基緊緊附著在銅滾筒表面上。在水中顯影,在水的溶解作用下, 沒有感光的明膠被水溶解而除去。完全感光硬化的十字網線和網點,則不被水溶解而保留下 來;部分感光的網點依感光量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硬化程度,在顯影水中溶解一部分也保 留一部分。
(4)腐蝕版面。顯影后銅滾筒表面上附著一層硬化程度不同的明膠層,用三氯化鐵溶液腐蝕銅滾筒。由于在 銅 滾筒表面上的明膠層的感光硬化程度不同,所以三氯化鐵對銅滾筒表面腐蝕的速度和深度也 就不同。銅滾筒上對應網屏十字線的明膠層感光硬化程度最高,因而不被三氯化鐵腐蝕,形 成網墻;對應網屏上網點處,要看這個網點的感光硬化程度而定。高光部位,網點感光強, 硬 化程度高,三氯化鐵滲透速度慢,腐蝕的網坑就淺;暗調部位,網點感光弱,硬化程度低, 三氯化鐵滲透速度快,腐蝕的網坑就深。陽圖上明暗階調的連續變化,在網墻的分離作用下 ,在銅滾筒面上則形成一個一個分離的腐蝕深淺不同的網坑。
銅滾筒腐蝕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操作人員的經驗和手法。其次三氯化鐵溶液的濃度、溫 度、明膠層的感光硬化程度和濕度等因素對質量也有影響。腐蝕深淺的變化直接決定了印刷 墨層階調 深淺的變化。由于影響腐蝕深淺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說腐蝕凹版的技術難度也較大,這在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照相凹版技術的廣泛應用。
4.凹版網點的啟示
傳統上平印和凸印的加網畫面是以單位面積內網點面積覆蓋率的變化來表現階調深淺的,而 照相凹版雖然也加網,但它加網主要是為了形成網墻分割畫面,它不是用網點面積大小變化 來表現階調的明暗,而是以網坑的深淺,對應網坑里墨層的厚薄來顯示階調深淺的。人們曾 想,能不能把照相凹版的網坑也做成既有深淺的變化,也有面積覆蓋率的變化,使它的階調 變化更具表現力呢? 這個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1977年北京新華印刷廠在北京印刷技術研究 所的協作下,應用杜爾金(Dultgen)加網腐蝕法,做出的網坑同時兼有深淺和大小兩重變化 。用這種凹版印刷出來的印品既有膠印品擅長表現明快亮調的特長,也兼凹印品在深調區顏 色厚重的優點,從而提高了凹印在圖畫復制中的全階調的顯現能力。然而杜爾金加網法雖然 印刷質量較好,它畢竟是照相制版法,最終還是挽救不了照相凹版被電子雕刻凹版取代的命 運。
5.電子雕刻凹版
七十年代末,一二癜一工廠從聯邦德國進口一臺電子雕刻機(后來轉給北京新華印 刷廠)。從此中國的凹版制版開創了電子化的新時代,由傳統的照相凹版向電子雕刻凹版轉 變。電子技術與制版技術相結合的成功結果,一個是電子分色機,另一個就是電子雕刻機。前者 用 于平印制版,后者則用于凹印制版。八十年代正是凹印在包裝印刷中大顯身手的時代。凹印 制版大多使用進口的電子雕刻機。
以德國赫爾(Hell)電子雕刻機為例,原稿是經電子分色機制出的連續調分色陰片或過網分 色陽片(需進行膠 凹轉換裝置處理),原稿在掃瞄滾筒上,掃瞄頭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 ,經模 數變換后,以數字信號形式存儲起來。信號經過處理及放大以后,驅動金剛石雕刻 頭在印版銅滾筒表面進行掃瞄,雕刻出凹坑。金剛石雕刻頭呈四棱錐狀,錐頭的夾角有120 °、130°和140°。電雕頭打出的凹坑不僅有深淺的變化,還有面積大小的變化,所以電子 雕刻凹版比傳統照相凹版在階調表現力上更勝一籌。自從大量使用電子雕刻凹版以后,照相 腐蝕凹版就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模切刀 壓痕條 刀版彈墊 補底紙 膠條 海綿條 補底紙 壓痕模 壓痕線
一、凸版制版技術的變遷
凸版印刷中最古老的要數中國的雕刻木版印刷。這在前章節中已有敘述。本節的凸版制版主 要指近代印刷以來的鉛印凸版、照相制做銅鋅版及感光樹脂凸版。
1.凸鉛版
最初的凸版印刷,印版是由鉛活字、鉛空、鉛條等組成,把它放置在印版平臺上,緊固后進 行印刷。這就是活字版印刷。這種印版耐印力只有一二萬印,以后如需重印還得重新排版。
如果印量大,或者以后多次重印,重復排版就不合算了。特別是凸版輪轉印刷機,印版滾筒 是圓的,活字版根本無法裝機。由于這些原因,人們找到了從活字版上打制紙型,再用紙型 澆鑄鉛版的復制印版的凸版制版法。
首先用很薄的紙型紙一張張地鋪在活字版上,然后用毛刷拍打,使紙面填充活字 版字面的低凹處,從而復制出活字版的凹字版面。在這樣的紙型上澆鑄化鉛,就得到同活字 版字面完全相同的澆鉛版。
活字字身高23.44毫米,一臺對開平臺印刷機裝滿活字版,其重量達100多公斤,版臺上附加 這么大重量,作平面往復運動,巨大的運動慣性,使印刷速度很難提高。使用澆鉛版,首先 可以大大減輕版臺的重量,有利于機器的安全快速運轉;其次鉛版是一個整體,印刷時不再 有掉字、散版之虞;其三是鉛版可以彎曲作成弧形在輪轉印刷機上印刷。
五十年代初是人工打制紙型,不但勞動強度大,且打出的紙型品質也不很好。1956年,上海 新 華印刷廠研制成功自動打紙型機。以后不少書刊印刷廠對打紙型機進行改進逐步完善。用機 器打制紙型,減輕了人員的勞動強度。
印刷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要求印版還要再薄些、輕些。八十年代初,恰逢北京市印刷一廠從 日本 帶回了薄鉛版的版樣。1981年,北京市出版事業管理局,在北京市印刷一廠召開現場會,介 紹制做和使用薄鉛版的技術。這次現場會以后,薄鉛版制版印刷工藝很快在各地書刊印刷廠 推廣使用。薄鉛版不僅重量輕,而且裝版容易、快速,提高了印刷品質和生產效率。
2.感光樹脂版的起落
感光樹脂版在國外六十年代就出現了。這種新的版材是利用光化學的方法,把人工合成的具 有感光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制做凸版,與照相排字配合,取代鉛活字和銅鋅版。這是一種新 的凸版制版工藝。
鑒于七十年代在推行照相排字時,書刊印刷廠使用的都還是凸版印刷機,既想應用先進的照 相排字,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凸版印刷機,于是人們普遍看中了感光樹脂版。用這種材料制 成的凸印版,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鉛、鋅、銅等有色金屬,而且比金屬版更輕更薄。
七十年代開始,在北京、廣東等地一些印刷廠率先開始試制感光樹脂版(包括尼龍版)。使用 效果證明,無論在制版工藝上,還是在使用性能上,感光樹脂版確實比活字版、澆鉛版和銅 鋅版要好。
1974年9月,國家出版局在北京召開了凸印新版材技術革新經驗交流會,有14個省、直轄市 、自 治區的代表出席。會議肯定了用感光樹脂版代替鉛版的方向。這次會議之后,感光樹脂版的 研制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許多印刷廠里被列為科研項目。于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印 刷界又 出現了一陣″感光樹脂版熱″。到八十年代初,這項研究活動的″熱勁″才低落下來,書刊 印刷的制版仍然沒有擺脫″鉛與火″的技術。
感光樹脂版技術的興起和退落給人們什么啟示呢? 1978年11月國家出版局委托中國印刷物資 公司和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在江蘇無錫召開了凸版印刷新版材座談會。會議認為,全 國各地感光樹脂版的研制工作,一直處于自發和分散狀態,沒有分工,缺乏統一規劃,大家 都在低水平上做著重復的試驗,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
像感光樹脂版這種工業用高分子化合物的版材,屬于高新技術,光靠印刷廠搞技術革新是不 夠的。只有加強規劃,投入一定高水平的科研力量,建立專業生產版材的工廠,組織工業化 生產,才能以它的低成本、高質量把″鉛與火″的落后技術取而代之。
在這以后,感光樹脂版在報紙印刷中還有少量使用,直到1993年隨著報紙印刷完全平印化以 后,感光樹脂版才隨報紙凸版印刷的消失而逐漸減少。
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既在情理之中″,但有時″又出人意料之外″。當初感光樹脂版的研制 ,初 衷是為凸版印刷解決替換鉛版的新版材,然而最終凸版印刷還是被平印取代了。可是九十年 代以來,隨著柔性版印刷的興起,感光樹脂版在柔性版印刷機上,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3.銅鋅版無粉腐蝕制版法
歷來的凸版制版分文字排版和圖像照相制銅鋅版(銅版適宜做過網的連續調原稿;鋅版則做 一般線條原稿)兩條工藝路線。五十年代制做銅鋅版,也是先照相制出陰像底片,用陰像底 片 在涂布了明膠重鉻酸銨感光膠的銅或鋅版上進行曝光(俗稱曬版),然后做腐蝕處理。銅版用 三氯化鐵溶液腐蝕;鋅版用硝酸和鹽酸溶液腐蝕。為了保護凸出的圖文側面不再被腐蝕,在 腐蝕過程中在版面上滾墨、撒紅粉、烘烤再腐蝕,這種操作要反覆做三至四遍,才能達到必 要的腐蝕深度。這是一種落后的手工操作的制版方法,做出印版的品質也不高。
六十年代初,北京印刷研究所從國外引進了不撒紅粉的一次腐蝕法,又稱無粉腐蝕法。該所 還 研制出了無粉腐蝕的添加劑。為了推廣這項新的工藝技術,中國印刷物資公司分別組織廣州 鋅片廠、上海有色合金廠生產微晶鋅版材,由營口機械廠生產無粉腐蝕機。七十年代,無粉 腐蝕制銅鋅版法很快在印刷廠普遍推廣,完全取代了落后的撒紅粉腐蝕法。
二、平版制版技術的發展
40多年來,隨著平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平版制版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它經歷了五十 年代的石版、蛋白版、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平凹版、多層金屬版和八十年代以來的預涂感光版 (PS版)。
1.石印版
平印是從石印發展過來的。石印制版最初叫″繪石″。那是制版人員用脂肪性物質直接把圖 文描繪在石版面上。后來進步到用轉寫法,制版人員把含有脂肪性轉寫墨的圖文先附著在漿 糊紙上,再在壓力作用下,把漿糊紙上的轉寫墨轉印到石版上,制成石印版。石頭很重,既 不便于操作,也不便于使用機器。其次,這種石版材料系天然大理石經研磨加工而成,其來 源有限。
由于石版的這些缺點,五十年代不少印刷廠逐步改用經研磨砂目的鋅皮版代替石版。印版本 身 輕便多了,不過制版原理與制石版相同,也有稱這種印版為粉漿版。粉漿轉寫墨轉印時在壓 力作用下,要向外擴展,使圖文變粗,因此,這種版只能適用一些較粗的線條、文字的印刷 。
2.珂羅版制版工藝
在平版制版的家族里,還有一個資歷很老,用量雖小,但頗具特色的一種版型,即珂羅版。說它資歷老,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就已在歐洲問世,1907年商務印書館正式建立了珂羅版 車間。說它用量小,是因為珂羅版印刷品的產量在整個平印產品里是微乎其微的。但它頗具 特色。它不用過網可以復制連續調原稿。
珂羅版也屬于照相制版,其工藝過程是:用10毫米厚的玻璃板作版基,上面涂布重鉻酸銨明 膠感光溶液,烘干后同陰像連續調底片密合曝光。用水顯影。由于底片上的階調是連續變化 的,感光膠膜接受的曝光量也隨之連續變化,感光膠膜感光后的硬化程度也就發生了相應變 化。陰片上光量通過多的地方,膠膜硬化皺紋吸墨能力強,斥水能力弱,印刷墨層厚,呈 深色調;光量通過少的地方,膠膜硬化皺紋吸墨能力弱,吸水能力強,印刷墨層薄,呈淺色 調。沒有受光的地方,不產生硬化皺紋,完全親水,不吸收油墨。珂羅版不用加網,照樣也 能印出明暗層次具有暉染效果的連續調圖像來,這正是珂羅版印刷獨具魅力之所在,這也是 其他印刷方法做不到的。
珂羅版的圖文是建立在不同硬化程度膠膜基礎之上的,印刷過程中,在水的不斷浸潤下,圖 文區域的皺紋會逐漸失去親墨能力或者脫落。所以珂羅版的印數很低,一般在500印左右。雖然圖像印刷很精美,耐印力太低,印出產品一致性差,大大限制了它的應用范圍。
五十年代上海印刷業公私合營后,將珂羅版印刷廠一部分遷往北京,上海保留一部分劃歸上 海 印刷公司試驗室。遷北京的這一部分并到故宮博物院印刷廠,后改名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幾 十年以來,珂羅版技術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規模也沒有發展,但以它獨特的連續調復制效 果,證明它的生存價值,使它成為印刷百花園中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3.蛋白版
蛋白版的感光膠是用重鉻酸銨同蛋白膠配制而成的,故得此名。由于蛋白版制作工藝簡單, 成本低,又可以上平印機印刷,是五十年代較為流行的平印版型。
蛋白版的制版工藝是: 把蛋白粉溶解在水里(如果買不到蛋白粉,用雞蛋清也可以),加氨水,加重鉻酸銨溶液,配 制成蛋白感光液。把蛋白感光液涂布到經研磨粗化的鋅皮版上,烘干,讓感光膠與陰像底片 密 合,曝光,擦顯影墨,在清水下沖洗顯影。未感光部位的蛋白膠溶于水被沖走,露出鋅版面 ;感光的圖文部位生成固化的蛋白膠膜顯出圖文,擦阿拉伯樹膠溶液后即可上機印刷。
蛋白版的制做雖然方便,但也有缺點,一是蛋白版用陰片曬版不便于觀察;二是過網陰片 階調損失大;三是蛋白版耐印力低,一般5000印左 右,少則一二千印,不宜印長版活。
4.平凹版
印刷專家柳溥慶于五十年代在北京人民印刷廠推廣使用平凹版。五十年代后期,北京印刷技 術研 究所推出″一干一濕″兩翻陽圖平凹版新工藝。與蛋白版相比,照相階段可少一次陰片。
平凹版的感光膠是用重鉻酸銨與阿拉伯樹膠配制而成。由于阿拉伯樹膠需要進口,七十年代 以后,逐漸改用國產聚乙烯醇代替阿拉伯樹膠。
工藝過程是:在經粗化的鋅皮版面上涂布感光膠,用陽像底片密合曝光,清水沖洗顯影。圖 文區域未感光,顯影時感光膠被溶解露出金屬;空白區域的感光膠由于感光硬化顯影后仍留 在空白區域形成硬化感光 保護膜。用三氯化鐵溶液對露出的圖文區域輕微腐蝕一下,使其凹下5~10微米,立即沖洗 干凈 ,吹干后擦基漆和顯影墨,在圖文區域稍微凹下的金屬面上附著一層牢固的抗水性好的親墨 漆層。最后再除去空白區域硬化的感光膠,擦上阿拉伯樹膠,即可上機印刷。
與蛋白版相比,平凹版不僅圖文區域凹下,墨層厚實,傳墨性好而且耐印力也高,大約是蛋 白版的5~10倍。
對于像鈔票、圖書等發行量大的印刷品,當然希望印版耐印力越高越好。為此北京新華印刷 廠、北京人民印刷廠等大型印刷廠,在平凹版基礎上,還使用多層金屬版。就制版工藝來說 ,這種多層金屬版也屬平凹版,不同的是多層金屬版的版基是由鐵、銅、鉻,或銅、鉻多層 金屬構成。不管是兩層或三層,其表面層是鉻,鉻層下面是銅。
制版工藝是:在鉻層面上涂布同平凹版相同的感光膠,陽片曝光、顯影,用鹽酸溶液腐蝕掉 鉻層,使圖文區域露出銅層。擦上顯影墨后,除去空白區域硬化感光膠,擦上阿拉伯樹膠, 即可上機印刷。
多層金屬版的特點就在于,圖文區域是建立在親油性好的金屬銅上;空白區域建立在親水性 好的鉻上。所以多層金屬版的圖文區域、空白區域水墨平衡性能穩定,耐印力也高,可達10 0~200萬印,是平凹版的10多倍。
5.預涂感光版(PS版)
從蛋白版到平凹版,到多層金屬版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這幾種制版技術,涂布的感光 膠 都含有重鉻酸鹽,鉻是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不宜與人體長期接觸。其次,這種感光膠只能 隨用隨配,不能長期保存,使用時受環境溫濕度影響較大,無法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
七十年代中期,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首先研制成功陽片預涂感光版(即PS版)。這是將人 工 合成的高分子感光聚合物涂布到預先經過表面粗化處理的鋁版基上,烘干后包裝備用。預涂 版的感光性能可以長期貯存不受影響,這樣就可以實現在版材工廠預先集中批量生產,隨時 供應印刷廠使用。
預涂版的制版工藝是:把陽像底片同預涂版的感光膠面密合,曝光。在光的作用下,版面空 白區域的感光樹脂發生光分解反應,生成可溶于鹼水的有機酸,圖文區域沒有感光,仍然是 親油的,構成圖文基礎。顯影、沖洗、烘干、擦阿拉伯樹膠,上墨后即可上機印刷。
預涂版的制版工藝比平凹版簡單,使用方便。它的印刷圖文是以未感光的高分子樹指為基礎 ,親墨性好,耐印力比平凹版高。如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耐印力,可經220℃高溫烘烤,使 圖文區域的感光樹脂分子進一步發生交聯,生成網狀結構,徹底失去感光性,以增強成膜性 和親油性。經烘烤過的預涂版耐印力可提高到30萬印以上。
1977年北京市印刷二廠應用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開始批量生產單張涂布的PS 版,經印刷廠使用,普遍反映較好。八十年代初上海、 陜西、四川、廣東等地也開始生產預涂版。以后又有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化工部第二 膠片廠等幾條預涂版鋁卷連續涂布線投入生產。九十年代以后,隨著預涂版大量供應,沿用 了30多年的平凹版終于被先進的預涂版所取代。
三、凹版制版技術的變遷
凹版制版分雕刻凹版和照相腐蝕凹版(又稱影寫凹版)兩大類。在雕刻凹版中,雕刻方法又可 分手工雕刻、機械雕刻和電子雕刻幾種。
1.手工雕刻凹版
手工雕刻凹版,與其說它是印刷工業生產中的一種制版技術,不如說它是制版工藝過程中藝 術的再創作。雕刻凹版不用網屏過網,在于雕刻人員具有一定藝術修養,操刀自如的手工功 夫, 他們能巧秒地運用手中的刻刀以其嫻熟地刀法,運用點線、深淺、粗細、疏密、曲直的變化 ,而再現原稿的神韻。因為它完全是手工的藝術創作,就連雕刻師本人以同樣原稿刻出兩塊 鋼版,也不可能做到毫無二致。一塊手工雕刻原版,是不可能再被照樣仿刻出來的。正因為 它的這個特點,手工雕刻才被用于有價證券或證照的防偽制版印刷,在一般印刷廠里,是見 不到的。
2.機械雕刻凹版
在有價證券或證照的印面上,除了手工雕刻的人物風景等圖像外,還有大量的花紋、圖案 、底紋等裝飾性畫面,這些圖案手工雕刻是做不出來的,得使用機械雕刻。本世紀初,1909 年清政府度支部印刷局從美國引進的″萬能雕刻機″,就是這類機械雕刻工具。雕刻師只要 把原稿圖案的有關參數預先在機械上設定好,雕刻機以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帶動刀具和機 器作復雜的曲線運動,即刻出圖形復雜造型美觀的圖案來。
雕刻機械可以在金屬版上直接雕刻,也可以在涂布上臘的金屬鋼版上雕刻,把刻有花紋的鋼 版作母 版,經淬火變硬后把花紋過版壓制到軟版上,再經淬火、壓制,最后制出同機械雕刻花紋完 全一樣的金屬凹印版上機印刷。
用于雕刻花紋圖案的機械,除了萬能雕刻機以外,還有劃線雕刻機,浮雕雕刻機等。在凹版 制 做中,往往是幾種雕刻方法并用,各顯其長,用機械雕刻的花紋襯托裝飾手工雕刻的人物、 風景,使畫面美觀和諧,更具防偽能力。
3.照相腐蝕凹版(影寫版)
手工雕刻凹版雖然也能印刷人物、風景等畫面,但它畢竟是以點和線的組合來表現的,特別 是 對于連續調彩色原稿的復制,它就無能為力了。照相腐蝕凹版的特長就在于它能以腐蝕網坑 深淺的不同反映出原稿連續調明暗的變化。即使彩色連續調原稿,經照相分色后也能進行彩 色復制。
照相腐蝕凹版的制做工藝:
(1)先利用照相分色法制取原稿連續調分色陽片。
(2)曬制碳素紙。在專用碳素紙基上涂布一層含有氧化鐵的明膠溶液,干后貯存備用,這就是碳素紙。用時將 明膠紙浸入重鉻 酸鉀溶液,待重鉻酸鉀滲透到明膠層內部后,膠層就具有感光性能,人們稱這一操作叫敏化 處理。在暗室涼干后,同凹版網屏密合第一次曝光,目的是把網屏的十字透明網線曬印到碳 素紙面上,形成感光硬化的十字網線。網屏上不透明的方孔在碳素紙上則成一個一個被十字 網線分離開的未感光的網點。
拿陽片連續調底片與碳素紙密合,進行第二次曝光。由于第一次曝光時十字線部位已經曝 光硬化了,第二次曝光主要是在第一次未曝光的分離的網點上進行。還由于原版上的陰暗階 調連續變化,透光強弱不等,所以第二次曝光后網點上明膠層的感光硬化的程度也強弱不同 。原版上亮調部位,透光多,網點感光強,明膠層硬化度高;原版上暗調部位,透光少,網 點 感光弱,明膠層硬化度低。總之,對應原版上明暗不同變化,經二次曝光之后在碳素紙明膠 層上已產生與之對應的硬化程度不同的網點。
(3)碳素紙過版。照相腐蝕凹印版大多是鍍銅滾筒式的。過版前清潔銅滾筒表面,然后將二次曝光的碳素紙膠 膜面對銅面緊緊裹在銅滾筒上,從背面潤濕紙基,使膠膜膨脹。經壓力作用后,在溫水中小 心揭下紙基,明膠膜脫離紙基緊緊附著在銅滾筒表面上。在水中顯影,在水的溶解作用下, 沒有感光的明膠被水溶解而除去。完全感光硬化的十字網線和網點,則不被水溶解而保留下 來;部分感光的網點依感光量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硬化程度,在顯影水中溶解一部分也保 留一部分。
(4)腐蝕版面。顯影后銅滾筒表面上附著一層硬化程度不同的明膠層,用三氯化鐵溶液腐蝕銅滾筒。由于在 銅 滾筒表面上的明膠層的感光硬化程度不同,所以三氯化鐵對銅滾筒表面腐蝕的速度和深度也 就不同。銅滾筒上對應網屏十字線的明膠層感光硬化程度最高,因而不被三氯化鐵腐蝕,形 成網墻;對應網屏上網點處,要看這個網點的感光硬化程度而定。高光部位,網點感光強, 硬 化程度高,三氯化鐵滲透速度慢,腐蝕的網坑就淺;暗調部位,網點感光弱,硬化程度低, 三氯化鐵滲透速度快,腐蝕的網坑就深。陽圖上明暗階調的連續變化,在網墻的分離作用下 ,在銅滾筒面上則形成一個一個分離的腐蝕深淺不同的網坑。
銅滾筒腐蝕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操作人員的經驗和手法。其次三氯化鐵溶液的濃度、溫 度、明膠層的感光硬化程度和濕度等因素對質量也有影響。腐蝕深淺的變化直接決定了印刷 墨層階調 深淺的變化。由于影響腐蝕深淺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說腐蝕凹版的技術難度也較大,這在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照相凹版技術的廣泛應用。
4.凹版網點的啟示
傳統上平印和凸印的加網畫面是以單位面積內網點面積覆蓋率的變化來表現階調深淺的,而 照相凹版雖然也加網,但它加網主要是為了形成網墻分割畫面,它不是用網點面積大小變化 來表現階調的明暗,而是以網坑的深淺,對應網坑里墨層的厚薄來顯示階調深淺的。人們曾 想,能不能把照相凹版的網坑也做成既有深淺的變化,也有面積覆蓋率的變化,使它的階調 變化更具表現力呢? 這個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1977年北京新華印刷廠在北京印刷技術研究 所的協作下,應用杜爾金(Dultgen)加網腐蝕法,做出的網坑同時兼有深淺和大小兩重變化 。用這種凹版印刷出來的印品既有膠印品擅長表現明快亮調的特長,也兼凹印品在深調區顏 色厚重的優點,從而提高了凹印在圖畫復制中的全階調的顯現能力。然而杜爾金加網法雖然 印刷質量較好,它畢竟是照相制版法,最終還是挽救不了照相凹版被電子雕刻凹版取代的命 運。
5.電子雕刻凹版
七十年代末,一二癜一工廠從聯邦德國進口一臺電子雕刻機(后來轉給北京新華印 刷廠)。從此中國的凹版制版開創了電子化的新時代,由傳統的照相凹版向電子雕刻凹版轉 變。電子技術與制版技術相結合的成功結果,一個是電子分色機,另一個就是電子雕刻機。前者 用 于平印制版,后者則用于凹印制版。八十年代正是凹印在包裝印刷中大顯身手的時代。凹印 制版大多使用進口的電子雕刻機。
以德國赫爾(Hell)電子雕刻機為例,原稿是經電子分色機制出的連續調分色陰片或過網分 色陽片(需進行膠 凹轉換裝置處理),原稿在掃瞄滾筒上,掃瞄頭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 ,經模 數變換后,以數字信號形式存儲起來。信號經過處理及放大以后,驅動金剛石雕刻 頭在印版銅滾筒表面進行掃瞄,雕刻出凹坑。金剛石雕刻頭呈四棱錐狀,錐頭的夾角有120 °、130°和140°。電雕頭打出的凹坑不僅有深淺的變化,還有面積大小的變化,所以電子 雕刻凹版比傳統照相凹版在階調表現力上更勝一籌。自從大量使用電子雕刻凹版以后,照相 腐蝕凹版就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模切刀 壓痕條 刀版彈墊 補底紙 膠條 海綿條 補底紙 壓痕模 壓痕線
下一篇:印前制版注意事項上一篇:屏幕打樣的利器-蘋果電腦液晶顯示屏
相關資訊
- 紙張模切起毛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 模切紙張起毛可更換模切刀或是防爆膠條可解
- 刀模制作整個步驟第一次分享
- 刀模的正確保養方法
- 怎樣選擇優質的墊刀泡棉
- 刀版彈墊的彈性強度與硬度的關系,提升工作
- 紙板切不穿是和選用的刀版彈墊有關系嗎
- 刀版彈墊的選用方法
- 防止瓦楞紙張模切爆邊用的防爆膠條
- 模切散紙亂紙用什么樣的海綿條比較合適
- 海綿條是否能夠解決紙張模切起毛散紙亂紙問
- 刀模墊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刀模海綿條有什么作用又如何使用
- eva泡棉有哪些特點和實際用途
- 什么樣的刀模彈墊質量比較好
- 第一次發現EVA泡棉居然有這么多用途
- 刀模粘貼刀模彈墊太厚會造成哪些嚴重后果
- 優質的墊刀泡棉都有哪些特征
- eva內襯包裝大特性有哪些
- 使用eva內襯包裝的產品有哪些優勢
- 什么是亮調、中間調和暗調
- 利用CorelDRAW完成防偽圖案的設計與制作
- 海德堡模塊化的Prinect印通工作流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小學教科書幅面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凹版復合塑料薄
- 排版天才InDesign-InDesign DTP祥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裝訂質量
- GMG全流程色彩管理系統ColorServer介紹
- 裝訂質量要求及檢驗方法——騎馬訂裝
- 引起網點擴大的各方面原因分析
- Photoshop的色彩管理基本之道(二)
- Photoshop的色彩管理基本之道(三)
- 掃描儀印前色彩校正的主要方法及步驟
- 完美修臟專業軟件與眾不同的功能
- 學習Photoshop前的經典忠告
- 如何用Photoshop設計光盤盤面
- Adobe關于色彩校正及灰平衡控制意義
- PageMaker 6.5C物盡其用 功能效果盤點
- 包裝裝潢印前設計的構成內容及總體編排
- PageMaker 基礎教程
您的瀏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