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刊印刷還能存多長時間
發布時間:06-30 作者:小華 來源:深華印材 查看: 次
書刊印刷的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已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然而,近些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使得書刊印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對圖書情有獨鐘,與印刷(特別是書刊印刷)也有不解之緣。面對傳播媒體和方式的增多,作為印刷工作者,自然會考慮一些關于書刊印刷的發展前途問題。本文著重從圖書存在與否的角度來談一談書刊印刷還能存在多久這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印刷的主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圖書類(書籍、報刊等)。另一類是包裝類(宣傳品、包裝裝潢印刷品)。書刊印刷主要完成第一類任務。這就是說,要回答書刊印刷還能存在多久,關鍵是要回答書刊印刷的主產品--圖書還能存在多久?
圖書是供讀者閱讀的。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或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紙介質出版物成為人們閱讀的唯一客體的時間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進入80年代以來,磁盤、光盤、錄像帶等的出現,特別是90年代又出現了網絡,閱讀的客體更加豐富起來。有讀書報刊(印刷媒體)的,有讀光盤的,有讀"網"的,有讀錄像帶的,還有讀……閱讀出現了多樣化,那么圖書類印刷品的前景如何呢?
首先,閱讀圖書是人們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雖然網絡發展迅速,雖然可以通過網絡一次就下載5種圖書,且重量、體積與一般圖書相差無幾的"電子書"在我國也已問世。但是讀書是一個文化、知識的獲得過程,需要經過多次的咀嚼與品味。對于這樣一種需求來說,傳遞的速度不是主要的,而閱讀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輔助設備,不受時間地點條件(當然要有光源)限制的圖書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而網絡"快"的作用發揮不出來。
大中小學生的教科書是書刊印刷企業業務的重頭戲。"減負"雖然給書刊印刷業帶來不利,但中小學生的"減負"恐怕不僅僅是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更多地是要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改變目前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近兩年的圖書市場傳來的信息表明,教科書的總量下降了,但是學生的課外書籍總量在增加,品種在增加。這就是說,書刊印刷企業不可能象以往那樣,長版活多,一印就是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今后短版活可能會多一些,印刷周期要更短一些,圖書進入市場的速度會更快一些。
第二,讀書有"五感"。讀書,不僅僅是閱讀書的內容,而且還體驗書所帶來的一種文化氣息和文化氛圍。一書在手,觸及書頁,書中所容納的時空如鳥翼振翅伸展開去,閱讀的速度也隨著內容而變化,情緒會微妙地波動起來,此時人就會體驗到讀書的"五感":
一是重感。書有分量、輕重之別固然是由材料和制作的差別所致。大簿頭精裝典籍,厚重得令人肅然起敬,正襟危坐;輕巧的小冊則猶如一杯香茗在握,心情自有幾許輕快。
二是觸感。閱讀時手自然地觸摸到書頁,其潛在表現力強烈,足可將書的個性襯托出來。紙張表面紋理的粗糙或細膩,硬挺或柔軟,都會喚起讀者觸覺的新鮮感,進而讓人體會到紙張的品味和性格,猶如一種潛在的語言,令人悄然心動。
三是味感。翻開書頁,書的味道油然而升,有形的或無形的,靜心可聞。紙張的氣味,油墨的氣味,淡淡地混融著,隨著書頁的掀動輕輕潛散開來,沉醉于書香幽馥之中,是怎樣怡然舒心,自不待言。
四是聲感。翻動書頁的聲音,因材質不同而各有差異。有的薄脆,有的沉悶,或輕微,或厚重。中國古代用手漉紙裝成的書,翻頁好似積雪沙沙,微弱的聲響有綿軟之感,而現在常見的一般讀物紙頁的聲音都較輕脆,這便是書予人的聽覺感受。
五是視感。當然,作為書的整體存在,還數視覺感受至為重要。讀者在字里行間信步游走,品嘗書中五味,讀書的過程難免又會牽起讀者的味覺,于無聲處已是百感交集。
書把文字、繪畫和照片等要素融匯于一體,而書籍設計為這個物態形式創造了其生存的生命圈,似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棲息地。"一本書就是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不是靜止的,它是流動的,它要富有生命力,這樣才能打動讀者"。這頗有啟示性的話語,才真正是當代書籍設計不可悖離的理念準則。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書文化",這是網絡所不具備的。離開書本,端坐在電腦面前,或是手握著某種可以與網絡聯結的閱讀器或是電子書,雖然內容可以不斷地變換,但你直接感受的那本"書"卻一直沒有變,那種每讀一本新書就像面對一個新生命,面對一個新世界的感覺肯定會蕩然無存。
第三,讀書是一個理性的思維過程。書的內容主要是用文字來表述的,雖然個別的需要圖表,但如果配以很多的圖像、聲音,反倒會影響思維的連續性,如果圖像、聲音配備不當,還可能會使讀者不得要領。就象現在流行的卡拉OK一樣,許多歌曲和音樂配上了不倫不類的畫面,實在讓人感到是一種精神摧殘。還有,讀"網"必須有相應的設備,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閱讀設備,都會散發對人有害的輻射,都需耗費能源。并且閱讀時間越長,閱讀的次數越多,耗費的能源也就越多,閱讀的成本就越高,而讀書就沒有這些問題。
第四,買書、讀書、藏書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特別是每當有新書買回來,放進書櫥的那種感覺,是購買圖書網絡版使用權所無法擁有的。很多的讀者買回書并不急于馬上看,不急于一口氣讀完,而是慢慢地欣賞,仔細地品讀,即使看完也不會輕易丟掉。擁有一本看得見摸得著的書,有一種實實在在、沉甸甸的感覺。這也是無影無形的網絡所不具備的。
最后讓我們來看一組統計數據:目前全球印刷業每年有5000億美元的銷售額,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其中包裝業近幾年已占印刷業的一半。因特網總產值目前還沒有超過傳統的印刷業,預計2005年因特網及各種電子媒體總產值約9000億美元,傳統的印刷出版業約4700億美元,與現在的銷售額基本持平。這就表明,網絡對傳統印刷的沖擊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把傳統印刷沖得沒有了立足之地。統計數據只不過表明傳統印刷業已到了飽和狀態。
所以,不論是從情理上講,還是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上看,我們有理由相信至少在近幾十年里,圖書類印刷品其風韻猶存。也就是說在今后的幾十年里書刊印刷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在人類跨世紀的重要歷史時刻,世界正發生著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加快,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于全球印刷業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印刷術自產生以來就是與文明相伴的,印刷業一定會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印刷業的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
模切刀 壓痕條 刀版彈墊 補底紙 膠條 海綿條 補底紙 壓痕模 壓痕線
印刷的主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圖書類(書籍、報刊等)。另一類是包裝類(宣傳品、包裝裝潢印刷品)。書刊印刷主要完成第一類任務。這就是說,要回答書刊印刷還能存在多久,關鍵是要回答書刊印刷的主產品--圖書還能存在多久?
圖書是供讀者閱讀的。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或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紙介質出版物成為人們閱讀的唯一客體的時間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進入80年代以來,磁盤、光盤、錄像帶等的出現,特別是90年代又出現了網絡,閱讀的客體更加豐富起來。有讀書報刊(印刷媒體)的,有讀光盤的,有讀"網"的,有讀錄像帶的,還有讀……閱讀出現了多樣化,那么圖書類印刷品的前景如何呢?
首先,閱讀圖書是人們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雖然網絡發展迅速,雖然可以通過網絡一次就下載5種圖書,且重量、體積與一般圖書相差無幾的"電子書"在我國也已問世。但是讀書是一個文化、知識的獲得過程,需要經過多次的咀嚼與品味。對于這樣一種需求來說,傳遞的速度不是主要的,而閱讀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輔助設備,不受時間地點條件(當然要有光源)限制的圖書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而網絡"快"的作用發揮不出來。
大中小學生的教科書是書刊印刷企業業務的重頭戲。"減負"雖然給書刊印刷業帶來不利,但中小學生的"減負"恐怕不僅僅是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更多地是要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改變目前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近兩年的圖書市場傳來的信息表明,教科書的總量下降了,但是學生的課外書籍總量在增加,品種在增加。這就是說,書刊印刷企業不可能象以往那樣,長版活多,一印就是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今后短版活可能會多一些,印刷周期要更短一些,圖書進入市場的速度會更快一些。
第二,讀書有"五感"。讀書,不僅僅是閱讀書的內容,而且還體驗書所帶來的一種文化氣息和文化氛圍。一書在手,觸及書頁,書中所容納的時空如鳥翼振翅伸展開去,閱讀的速度也隨著內容而變化,情緒會微妙地波動起來,此時人就會體驗到讀書的"五感":
一是重感。書有分量、輕重之別固然是由材料和制作的差別所致。大簿頭精裝典籍,厚重得令人肅然起敬,正襟危坐;輕巧的小冊則猶如一杯香茗在握,心情自有幾許輕快。
二是觸感。閱讀時手自然地觸摸到書頁,其潛在表現力強烈,足可將書的個性襯托出來。紙張表面紋理的粗糙或細膩,硬挺或柔軟,都會喚起讀者觸覺的新鮮感,進而讓人體會到紙張的品味和性格,猶如一種潛在的語言,令人悄然心動。
三是味感。翻開書頁,書的味道油然而升,有形的或無形的,靜心可聞。紙張的氣味,油墨的氣味,淡淡地混融著,隨著書頁的掀動輕輕潛散開來,沉醉于書香幽馥之中,是怎樣怡然舒心,自不待言。
四是聲感。翻動書頁的聲音,因材質不同而各有差異。有的薄脆,有的沉悶,或輕微,或厚重。中國古代用手漉紙裝成的書,翻頁好似積雪沙沙,微弱的聲響有綿軟之感,而現在常見的一般讀物紙頁的聲音都較輕脆,這便是書予人的聽覺感受。
五是視感。當然,作為書的整體存在,還數視覺感受至為重要。讀者在字里行間信步游走,品嘗書中五味,讀書的過程難免又會牽起讀者的味覺,于無聲處已是百感交集。
書把文字、繪畫和照片等要素融匯于一體,而書籍設計為這個物態形式創造了其生存的生命圈,似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棲息地。"一本書就是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不是靜止的,它是流動的,它要富有生命力,這樣才能打動讀者"。這頗有啟示性的話語,才真正是當代書籍設計不可悖離的理念準則。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書文化",這是網絡所不具備的。離開書本,端坐在電腦面前,或是手握著某種可以與網絡聯結的閱讀器或是電子書,雖然內容可以不斷地變換,但你直接感受的那本"書"卻一直沒有變,那種每讀一本新書就像面對一個新生命,面對一個新世界的感覺肯定會蕩然無存。
第三,讀書是一個理性的思維過程。書的內容主要是用文字來表述的,雖然個別的需要圖表,但如果配以很多的圖像、聲音,反倒會影響思維的連續性,如果圖像、聲音配備不當,還可能會使讀者不得要領。就象現在流行的卡拉OK一樣,許多歌曲和音樂配上了不倫不類的畫面,實在讓人感到是一種精神摧殘。還有,讀"網"必須有相應的設備,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閱讀設備,都會散發對人有害的輻射,都需耗費能源。并且閱讀時間越長,閱讀的次數越多,耗費的能源也就越多,閱讀的成本就越高,而讀書就沒有這些問題。
第四,買書、讀書、藏書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特別是每當有新書買回來,放進書櫥的那種感覺,是購買圖書網絡版使用權所無法擁有的。很多的讀者買回書并不急于馬上看,不急于一口氣讀完,而是慢慢地欣賞,仔細地品讀,即使看完也不會輕易丟掉。擁有一本看得見摸得著的書,有一種實實在在、沉甸甸的感覺。這也是無影無形的網絡所不具備的。
最后讓我們來看一組統計數據:目前全球印刷業每年有5000億美元的銷售額,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其中包裝業近幾年已占印刷業的一半。因特網總產值目前還沒有超過傳統的印刷業,預計2005年因特網及各種電子媒體總產值約9000億美元,傳統的印刷出版業約4700億美元,與現在的銷售額基本持平。這就表明,網絡對傳統印刷的沖擊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把傳統印刷沖得沒有了立足之地。統計數據只不過表明傳統印刷業已到了飽和狀態。
所以,不論是從情理上講,還是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上看,我們有理由相信至少在近幾十年里,圖書類印刷品其風韻猶存。也就是說在今后的幾十年里書刊印刷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在人類跨世紀的重要歷史時刻,世界正發生著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加快,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于全球印刷業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印刷術自產生以來就是與文明相伴的,印刷業一定會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印刷業的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
模切刀 壓痕條 刀版彈墊 補底紙 膠條 海綿條 補底紙 壓痕模 壓痕線
下一篇:激光技術在柔版印刷中的應用上一篇:瓦楞紙印刷用水性油墨有哪些特性
相關資訊
- 彩盒包裝加工有些切不穿是什么原因用補底鋼
- 手動模切機怎樣選用刀模海棉條
- 刀版彈墊正確安裝使用能避免卡紙彩盒模切起
- 刀版彈墊這樣選擇也能避免紙張模切起毛問題
- 彩盒包裝紙箱模切起毛拉絲?防爆膠條來幫您
- 解決刀版彈墊太硬紙板啤不穿的問題
- 模切2200g的灰板紙用哪種硬度的刀版彈墊?
- 刀版彈墊在紙箱包裝模切中起到哪些作用
- 刀版彈墊在彩盒包裝模切中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 刀版彈墊的硬度在彩盒包裝模切成型時有什么
- 壓痕線不規則會造成哪些模切問題
- 手動啤機用的刀版彈墊自動模切機用的有哪些
- 怎樣快速區分墊刀泡棉的質量
- 刀模夾縫膠條使用方法和作用
- 印刷包裝刀模為什么要貼墊刀泡棉
- 印刷包裝刀模先貼刀版彈墊還是先裝壓痕條
- 刀版彈墊的選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導致壓痕線條移位的因素有哪些?
- 印刷包裝模切過程中刀模用的墊刀泡棉起什么
- 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壓痕條在模切時偏移
- 壓痕線規格選用公式詳解
- 反壓線選用介紹
- 防爆膠條使用方法
- 刀模板上的刀是如何裝入的
- 什么是刀版彈墊?
- 淺析輪轉膠印機印刷張力的調節與控制
- 卡紙模切時選擇壓痕線型號規則
- 印刷材料DULEE反壓痕線詳細
- 模切刀模要如何選用壓痕線
- 模切刀常用規格
- 刀版彈墊膠條起到什么作用?
- 模切彩盒有誤差是什么原因?
- EVA泡綿包裝材料特性
- 泡綿XPE是什么呢?
- 模具材料模切刀規格描述
- 模切壓痕工藝常見技術問題
- 如何處理模切壓痕加工中的出現的故障?三
- 如何處理模切壓痕加工中的出現的故障?二
- 如何處理模切壓痕加工中的出現的故障?一
- 模切刀模要如何選用壓痕線
您的瀏覽歷史